汉字“〇”在中国大陆的使用错误率不小于99%!有用阿拉伯数字0替代的,有用大写O替代的,有用小写o替代的,也有用零替代的。在日本,“〇”被正常的使用。
正确:“二〇〇九”
错误:“二00九” “二OO九” “二oo九” “二零零九”
汉字数字
小写: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万亿
大写: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拾佰仟万亿
小寫: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萬億
大寫:零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 拾佰仟萬億
看看这些错误:
参考文章:
《“〇”兮,归来!》(日期:2006-11-07 作者:詹克明 来源:文汇报)“〇”兮,归来!
■詹克明
“〇”到底是不是一个汉字?
在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“汉字文化圈”里,“〇”是一个久已通行的重要汉字,而且目前也仍在各地区广泛使用。在中国大陆至少是1960年以前也一直在正常使用。书橱里有本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著作——1959年12月北京第9次印刷的恩格斯《自然辩证法》,书中大量使用着“〇”字(如一八八〇年)。可见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,“〇”仍旧是一个与中文数字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配套使用的同等汉字。
然而,作为一个正规汉字它又有其“字籍”不甚完备之憾——除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外,均为其他大型辞书所不收。如手头的《汉语大词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6年11月第一版),《汉语大字典》(湖北辞书出版社、四川辞书出版社,1992年12月版),《词海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年1月第1版),《词典精华》(警官教育出版社,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一版,于右任题字,柳亚子作序),王竹溪编纂《新部首大字典》(电子工业出版社,1988年1月第一版,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)。作为一个汉字,在许多重要辞书中无“籍”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。因为它涉及到这个最圆的“方块字”在国内是否已经取得了汉字文字学界的普遍承认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在大陆出版物中更是难觅“〇”的踪迹。
日本一位家学渊源的著名书法家南鹤溪女士也注意到同样的问题,并在《文字的魅力》一书中表达了她的困惑——“〇”明明是个汉字,可是它在《汉和词典》中该怎么查呢?它是几画,属于什么偏旁?显然,“这个〇无论你怎么查都是查不到的”。
汉字的演变是由圆曲而走向方直的,一方面是文字规范化的要求,另一方面则是书写材质的变化。若在坚硬的龟甲与青铜器上刻画,在印刷木版上刻写,以及在石碑上雕凿,一般说来,方形显然比圆形更加方便也更易规范。在汉字方化完成之后,为了便于检索,人们又在“方块字”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各种偏旁,创立了“部首检索法”,从而将全部汉字各归其类地收入到相关的特定部首。《康熙字典》确立了214个部首,《汉语大词典》与《汉语大字典》略删到200个部首,《词海》扩充为250个部首,而《新部首大字典》则合并为56个部首。尽管部首数目互有差异,但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“方不容圆”,没有哪一个部首可以再容纳这个“〇”字。
汉字天地有容乃大,少说也有五万之成员的汉字王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,它可以容纳一个颇为另类的“丶”字(“主”的古字,《汉语大词典》与《汉语大字典》均作为正规汉字收入),也可以容纳一个由四个龍字呈“田”字堆积而成的多达64画的汉字(音“折”:唠唠叨叨,多言也)。然而它却难容一个在汉字文化圈中广泛通行的“〇”字,究其原因只是没有相应的偏旁部首。令人肃然起敬的倒是一部中型辞书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虽说它的188个部首也难以容纳“〇”字,但这部按照汉语拼音排序的辞书却十分明确地把“〇”作为正规汉字列出:“〇——数的空位(同‘零’),多用于数字中:三〇六号、一九八〇年。”(商务印书馆出版,1978年12月第1版,第711页。)而且为了弥补《部首检索表》之不足,该辞书又在《难检字笔画索引》中予以专门增补——在“一画”栏中,赫然立于第一者就是这个“〇”字!不仅如此,在《四角号码检字表》中,它还以号码“6000”标出了“〇”字的检索。这部辞书是根据1956年2月6日,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,责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。真不愧是个中国社科院的专业研究所,作为一部凝聚了几代人辛勤成果的辞书,它不仅具备了科学的严格性与权威性,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灵动的变通性。让这个早已流行于汉字文化圈的“〇”字终于有籍可入,使人感到有种内心的圆满。
“〇”的出现是公元六世纪古印度文明的伟大贡献。正如威尔•杜兰在《世界文明史》中所说:“在一切数字中,最为卑微最富价值的零字,乃是印度对全人类的精妙礼物之一。”恩格斯认为:“零不止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,而且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。事实上,零比其它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。”
严格说来,首先使用“零符号”的是古巴比伦人。巴黎卢浮宫保存着一块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由古巴比伦天文学家书写的泥板,上面写有一组按60进位制计数的楔形数字,这是人类使用“零符号”的最早实例。但正如一位美国学者约翰•巴罗在《天空中的圆周率》书里指出的:“巴比伦人虽然发明了零符号,但是他们的零符号并不具备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全部意义,它在当时只具有技巧上的意义,即只是作为事物特定表达方式里的空白,并没有广义地表现为一个‘无’的抽象概念。”
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“〇”之所以产生于古印度,而不是一些发轫更早的文明古国(如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希腊等),这决非偶然。“〇”的概念直接来自于古印度所特有的宗教哲学理念。印度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龙树、提婆为创始人的中观学派(空宗)。大乘空宗并不认为“空”就是“虚无”,其《中论•观涅槃品》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(即实相)的完全显示,就是涅槃。世间一切现象毕竟是空,空就是实相,实相也就是涅槃,只要认识了世界一切现象是毕竟空,就到了涅槃境界。(详见罗竹风主编的《宗教通史简编》)正是在这种“实在”与“空无”的宗教哲学背景下,才使得古印度产生了“〇”的概念,而且这“〇”的梵文意译原本就是“空”。
也许是习惯使然,人们常会先入为主地将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,而忽略宗教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。“〇”的概念之所以能在古印度产生,也正是这种促进作用的直接体现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古代先民就拥有一种宗会一切、浑然一体的精神文明,那就是原始宗教。这种宗教从人类之初就注重于对那些重大问题进行本能的终极追问。早期科学也正是在这种追问下逐渐成形的。只是分支出来的科学走向独立化的同时也日益趋于“具象”化。实证的法则使它日后更加埋头于对具体自然规律的实验探求,渐行渐远地疏离了对许多宗本问题的终极追问。
中国古代文明没有“〇”的概念。不仅甲骨文中没有“〇”字,就连《说文》中的“零”字也与表示空无的这个“〇”字完全无关。它对“零”的解释是“零:余雨也”,“徐雨曰零,徐徐而下”,多是些“零落”“零碎”“余数”之义。这些“屑小”仍旧是一种“实有”,并无“虚无”“空无”含义。正如约翰•巴罗书中所言:“零符号是在公元8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”,而且“中国人在8世纪通过佛教徒的沟通而接触到印度的计数方法,他们很快就采纳了印度人圆形的零符号,进而发展了一种完整的数字进位系统。”(看,又是宗教增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发展!)
汉字“〇”的创造是外来文化与中土文化一次完美的结合。它既保留了印度-阿拉伯数字“0”的基本形态,又通过“内切圆”方式将其“方块化”,成为一个足以充满整个方格的文字,从而使其得与其他“方块字”协调一致。然而,此字的最妙之处还在于它暗含了“空”的内涵——望其外,它撑足了方域边缘;观其内,又是何等的空空如也!除了一个“围”的古字“囗”之外,再没有哪个字比它更“空”的了。“〇”字的创立真可谓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完美典型。联想起李政道教授二十几年前在上海的一次讲学,闲谈之中极为赞赏一个“氚”字的创造,他认为这个汉字造得非常之妙。氢有三种同位素——氕、氘、氚,它们的“质量数”分别为1、2、3。“气”字偏旁下的笔画数不仅与它们的质量数完全相符,而且“氚”字读音(发“川”字音)也与该同位素拉丁文名称tritium的发音十分一致。可见每当引进外来科学成果之时,想要创造一个与其形义一一对应的新汉字该是多么的不易。与“氚”字相比,“〇”字的创造不仅蕴义深厚,形态完美,它更是带有普遍性的品格。汉字文化圈中人,读写过“氚”者寥寥,画过“〇”字圆圈者恐怕比比皆是。
“〇”是一个在汉字文化圈中早已普遍使用的文字,又是一个科学内容与哲学内涵十分丰富的汉字。“〇”字形简而意赅,直观而独特,具有极为确切的单义性。它不同于“零”字的多义性,“零”同时还可表示些许的“有”,而“〇”字所表达的只是完全的“空无”。
“〇”是与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这组简笔数字汉字直接配套的文字。就像“零”与“壹、贰、叁……”配套一样。事物只有彼此般配才显得美,如果你使用同一套数字汉字制作一幅大标语,如“迎接二〇〇八年奥运会”,就显得比较和谐;若写成“二零零八”就有点繁简不均。倘若再写成“迎接二00八年奥运会”,给人的感觉就像乌镇老街一排木门板店铺中,突然冒出两家铝合金大橱窗小店那样地极不谐调。作为标语条幅,汉字数字可横书,可竖写,可自左而右,又可由右而左,尽显其单元组合之灵便。
珍惜这个最圆的“方块字”吧,不要让它无端地从我们这块汉字王国领土上蒸发得无影无踪。不要像黄河曾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流过那样,让“〇”字也被我们这代人断送掉。如果我们连个“〇”都守护不住,我们将愧对后代子孙。今天我们无法再让玄烨皇帝下诏,为《康熙字典》补上这个“〇”字,但我们与时俱进地在当代一些重要辞书中添上这个“〇”字,应该是可能的,也是合理的。办法总是有的,即便是加上个“〇部首”又何妨,也不过是文字对“圆”的小小回归。圆并不可怕,已是电脑印刷时代,没有必要再因袭龟甲木石对文字形制的束缚。
“〇”字像一只只圆睁的大眼睛,正在从汉字文化圈的周边注视着它的故里,它也想叶落归根于这块伟大的汉字王国本土。
“〇”兮,归来!
《数码字“〇”的起源》(文/贺金波 刘晓)
数码字“〇”的起源
文/贺金波 刘晓
数码字在经济活动中用途极为广泛。汉语数码字有大写和小写两套系统。大写数码字是“零、壹、贰、叁、肆、伍、陆、柒、捌、玖、拾、佰、仟、萬、億、兆”,小写数码字为“〇、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百、千、万、亿、兆”。这些数码字,除“〇”以外,其余的毫无疑问都是汉字;而“〇”似乎是一个另类:首先,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音义结合体,《新华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都收有这个“〇”,注音为“líng”,释义为“数的空位(同零)”,似乎完全具备一个汉字的资格;但是,从书写上来看,其笔画是无法分析的,汉语的横、竖、撇、点、折等五种基本笔画能够描写其他任何汉字的结构,在“〇”这里却毫无用武之地。作为其他汉语数码字,甚至其他所有汉字的一个另类,“〇”在字形上倒与阿拉伯数字的“0”很相似,那这个“〇”是从“0”演变而来的吗?
其实,“〇”这个“字”在汉语系统里,古已有之。撇开“〇”在甲骨文、金文中就用作构字符不谈,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,“〇”作为独立的负载特定意义的符号,就常见于当时的古星图。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《五星占》,列有从秦始皇6年到汉文帝3年期间木星、土星、金星的位置,其中“〇”就是表示“星”的符号(刘云友《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》,《文物》1974年第11期)。表示“星”义的“〇”的读音,迄今发现的最早记录是,“唐史载武后制字十二”,其中“〇”音义同“星”(明•顾起元《说略》卷十五)。
武周制字“〇”表“星”义,与表示数值0概念的“〇”没有语义联系。而隋唐宫廷乐谱《燕乐半字谱》用“〇”表示乐谱中的空位,相当于今天的休止符,似与表数值0概念的“〇”不无关联:隋唐乐谱中的“〇”在功能上已经很接近位值计数时的空位。有意思的是,隋唐乐谱用“〇”代表休止符,而现代简谱用“0”来记录休止符,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:“〇”从隋唐乐谱中的空位符号,完全可能泛化为包括数值计数在内的一般意义的空位符;而阿拉伯数字“0”本来表示一般的0概念,借用到简谱中记录音乐空位,又具有“返源”的意味。
隋唐乐谱空位符号“〇”在使用上的泛化很快在后世成为现实:刊刻于宋绍兴31年(公元1161年)前后的现存最早的韵图《韵镜》,就大量使用了“〇”这个符号,表示无此音节,即有此音而无此字,──“〇”在这里代表音节的空位;与此大致同时,人们在圈点刻本书时,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用“〇”做标识,“〇”还有专门的读音:读若“圈”,──“〇”在这里代表段落间的空位。还是在此前后,金世宗大定20年(宋孝宗淳熙7年,公元1180年)修成《大明历》,首创用“〇”来表示天文历法计数中的位值空位(《金史》卷二十一,卷二十二),──至此,“〇”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,它可用来代表计数中的位值空位,正式演变成数码字“〇”。
有人认为:“南宋蔡沈的《律吕新书》内,把118098用文字表示为十一万八千□□九十八。这□□即代表空白。画方时一快变成〇了。大约江南在南宋末,北方在金末元初,数学著述中都出现了〇的符号。”(蔡美彪主编《中国通史》第七册,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)其实,这里的“□”也好,快写成“〇”也好,与表示0概念的“〇”明显不同:它这里一个系位需用两个“〇”,一个表系数,一个表位数,不具有0概念系位合一的性质。所以,《律吕新书》的数字表示法只是个人的书写行为,它显然不是数码字“〇”的真正来源。至于“江南在南宋末,北方在金末元初,数学著述中都出现了〇的符号”,这正是当时“〇”已正式演变成为数码字的必然结果。
“〇”何时取得、如何取得“líng”的读音,是有关数码字“〇”起源的另一问题。上文已指出,在宋金时代表示0概念之前,“〇”曾有过两个读音:一是武周制字表“星”义的“星”音,再就是宋代刊书标识段落间空位的“圈”音。0概念的“〇”与“星”义“星”音的“〇”只是偶然同形,可略而不谈;而0概念的“〇”既是脱胎于表示乐谱空位、音节空位、段落间空位的“〇”,为何没把“圈”的读音一同借来,倒是有点耐人寻味。“〇”读若“圈”,这个读音如同把“〇”读作“环”、“框”一样,音响形象(能指)与概念(所指)联系过于紧密,不太具有符号的任意性特点,所以行而不远。“〇”取得“líng”的读音,当与“零落”之“零”演变为汉语大写数码字“零”有关。《说文》:“零,余雨也。”段注:“谓徐徐而下之雨……引申之意为零星,为凋零。”“零星”又引申为“零头”。用汉字“零”表0概念,首见例同“〇”表0概念一样,也在宋绍兴年间: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:“城成,周六里半零六十五步,高三丈。”“零”和“〇”都表示0概念,所指相同;没有合适读音的“〇”借用“零”音,非常自然。宋•丁度《集韵》卷四:“零……又姓。或作□,亦从泠,古作□。”“零”作姓氏可写做“□”,快书成“〇”,“零”“□”“〇”在这里通用,“〇”读“零”音,很好理解。
总之,“〇”表示0概念,是从用来标识乐谱空位、音节空位或段落间空位的符号“〇”变化来的,又借用了同样产生了0概念词义的“零”的读音;“〇”和“零”表示0概念的首见例都在南宋初年;它与阿拉伯数字“0”没有演变上的源流关系(作者贺金波系井冈山大学数理学院讲师,刘晓系井冈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)
如果没有错 〇是汉字中唯一的曲线笔画
[ 其他笔画即使弯曲 以直线或折线形式依然可以呈现 ]
故此以通常认识 它并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一个汉字
是否可以依此解释
不管怎么说,“二00九”“二OO九”“二oo九”的出现率应该大于95%——但是都是错的。希望早日见到“〇”的广泛应用。
不过,Unicode把“〇”放在CJK标点符号部分,并命名为“Ideographic Number Zero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