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年时在西贝吃羊棒子吃到了嘎拉哈(满文:gaquha)。因为油炸的厉害,品色不太好。经过多日晾晒,看起来还不错。看看我的6个嘎拉哈:
嘎拉哈是一种满族的传统游戏。这个名字是满语gaquha的音译,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“背式骨”,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、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。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,有时也有狍子、牛或者猫的膝盖骨,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,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,或者涂上颜色(通常为大红),或是保持原色。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,好看,四面也比较平整,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,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,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。相比起来,牛骨太大,很难能一手抓四个,而猫骨太小,很难控制特定的面,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。现代有用塑料制,就不受这些限制了。传说努尔哈赤小时候师傅曾给过他任务去取熊和鹿的嘎拉哈,人们因此让孩子玩来鼓励他们变得勇敢。
嘎拉哈骨头通常叫“子儿”,也称羊拐,以四个子儿为一副。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,两个大面,两个长条面,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,形状不规则。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。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,有“珍/针/支”,“轮/背/拐”,“壳/坑”,“肚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玩“嘎拉哈”并不叫“玩”,而是称为chuǎ,也有念成“耍”、“数”、“抓”的。根据满族的有关资料记载,玩嘎拉哈这种游戏最先开始流行,是因为在正月里有规定不许姑娘们动针线,而东北的正月也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,于是女孩子们就兴起了这种在屋里炕上就能玩的游戏。
这个我知道 Mac和我说过的^^
有20多年没摸嘎拉哈了。